1. 主页 > 留学

近代中国留学生考试(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是在什么时期)

一、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什么时期近代中国派遣

近代中国第一次派遣留学生是在清代末期;

1870年(同治九年),根据容闳的建议,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选派学童去美国留学。经过短期筹备,从1872年到1875年(光绪元年),每年派遣三十名学童(年龄规定为十二岁至十六岁,个别年仅十岁),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计划学习十五年,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到1881年,在守旧派官僚“适异忘本”﹑“治其恶习”的攻击下,清政府决定裁撤留美,下令留美学生全部撤回。除病故和“告长假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派遣学生留美后不久,洋务派又向欧洲派遣留学生。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奏准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造船﹑驾驶。在1877年﹑1881年﹑1886年,1897年,先后四次派出留英学生三十四名﹑留法学生四十九名(其中九名艺徒)﹑留德学生两名,共八十五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造船工业﹑海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骨干,著名人物有严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魏瀚﹑刘冠雄等。

此外,19世纪末年,清政府还派遣了少量的“使馆学生”。189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驻英法俄德美五国公使每届任期内可常留学生两名,共十名。1895年,又奏准派赴英法俄德留学生各四名,共十六名,留学费用也由使馆拨给。

甲午战争之后,国人震惊于日本这个弹丸小国的国力跟武力,国人开始瞩目日本。维新运动皆以日本为楷模。日本政府为缓和对立情绪就向清朝政府邀请中国派遣学生赴日留学。张之洞﹑杨深秀等都以路近﹑费省﹑传习易为由主张派遣留日学生。1896年,驻日公使裕庚因使馆工作需要,招募戢冀翚﹑唐宝锷等十三人到日本留学,开留日之先声。到1900年,留日学生总数已达一百四十三人。

二、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是在什么时期

洋务运动时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其历史故事: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130年以前,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四十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各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脱去了长袍马褂,活跃在各项体育运动的赛场上。

他们是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他们和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比邻而居,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十九世纪末,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刻,他们恰好被送到了那场工业革命的最前沿。

然而当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学业时,大清国却突然提前终止留学计划,全部留美幼童被招回国。

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回国后的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三、洋务运动中对于出国留学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留学运动的最初目的。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一)幼童赴美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朝签订了一系列屈辱条约,清廷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形势,从“天朝上国”的梦中醒来。自强以图御侮成为朝野上下的主体意识,于是以向学习西方为目的留学运动得到了实现。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幼童留美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端,是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

清末留学教育始于留美,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一是容闳倡导留美。容闳是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他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了解了西方政治和文教等制度。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面貌必须造就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人才,学习先进的西式教育。留学教育思想经由容闳提出,在上层实力派官员中宣传,使一部分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了留学教育的重要性,引发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幼童赴美。

二是美国最早与清政府订立了留学条约。1868年在美国人蒲安臣的协助下,国人出访美、英、法等国,并和美国政府订立了《蒲安臣条约》。该条约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可以在中国按约只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中国人亦可在美国一体照办。

三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举措影响了清政府。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日本也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由于中国和日本历史上关系十分密切,故双方都很关注对方的情况。在日本向美国订购了两艘军舰,并计划学习其海军军事学及造船航海技术时,这些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传统观念的改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廷在洋务派大员的促请下,于1872年夏末派出了第一批幼童赴美学习。

(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

在洋务运动时期政府除了派幼童留美之外,还派了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学习。政府派留学生赴欧,主要出于加强海防的需要。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威胁,急切希望创办一支近代化的海军,但是人才奇缺,技术问题也难以解决。

于是清廷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重金雇用洋人,充当技术顾问。但是,雇用洋人花钱多且有许多弊病。

二是开办新式水师学堂,培植海军人才。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学习自然科学新式学校,由于水师学堂的课程太浅且技术知识落后,满足不了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的需求,再者聘请的外国教师和技术人员按合同约定期满归国。如何使船政学堂继续办下去及提高船政学堂毕业生的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派遣学生留学的建议,“臣窃以为欲日起……赴英国深究驶船之方,速则三年必事半而功倍。”

和留美幼童派遣的动机一样,清廷向欧洲派留学生也是出于办洋务企业的需要,只是更具体而明确地和创办海军联系在一起了。留美幼童的扬帆赴美,开了留学生的先河;国人有去欧洲各国游历,介绍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1876年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中英有了正式外交关系,这都为留欧生的启程铺平了道路。

洋务留学时期的留学生的选派工作

作为第一批清代官派留学生,政府并未设立专门的选派机构,选派工作主要由曾国藩等地方洋务大员负责。1871年初“访选”首批赴美留学生时,在上海设立了出洋肄业局这一临时机构,负责留学生的选派。1872年洋务大臣曾国藩的去世,使幼童留美事业的主要责任人改为李鸿章,他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出洋肄业局的命运。尽管他给予了很多的扶持,但终因受到清政府更高层权力的制约,裁撤了出洋肄业局。

清政府在这一时期也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留学教育在中央没有一个单独的部门,选派留学生也没有统一的专司机构,因而洋务时期留学生的选派基本上都是各省官员各自为之,有很强的随意性。

由于没有统一的选派机构,对选派工作也就没有统一而完整的筹划,致使选派时断时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派的进程,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清政府虽然初步制定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文教政策,但在全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方面还有待于发展。

留学生的选派调件

选派条件是针对所选派的留学生而言的,总体看来,政府在洋务留学时期选拔要求较为严格但尚未规范化。挑选幼童出洋,为中国首创之举。挑选什么样的人出国留学,则成为奕诉、曾国藩等人最关注的问题。1871年9月3日,曾国藩上奏《挑选幼童赴泰西章程》十二条,在奏折中说到,选派学生赴泰西惟是试办,且有两难:选材和筹费。“盖聪颖弟子不可多得,必其志趣远大……”奕?对留学章程提出修改意见,尤其对招考条件作了更加详细的说明:首先要年龄幼稚;年龄越小就越不易受家庭所累,便于专心学习。其次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6]第三要求中文有功底。留学章程规定,必须“曾经读中国书数年,携至上海公局考试,以节靡费。”最后在初次应考合格之后,送入上海预备学校,进行中西文强化。但进入预备学校,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出洋留学,还要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出国幼童是经过多次挑选出来的,所谓“选材难”是难在选材“精”上,它坚持宁缺毋滥原则。

洋务时期的留学绝大多数属于公费留学,政府对留学生的选派要求甚为严格,但由于这一时期还处于派遣留学生的初期,政府尚未有经验可循,再加上社会对西学的认识程度普遍不高,生源主要来自东南沿海比较开放的地区。经验不丰富和生源不充足,都使政府在制定留学生选拔条件时不可能有高的限定,从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对留学条件的要求较简单,招生选派也尚未规范化,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洋务留学的局限性

洋务派尽管承认西方科学先进,但坚持认为清王朝的统治体制和伦理纲常是最好的。封建伦理纲常是治国之本,西方的那些科学技术只是“奇技浮巧”之类的末端之学。他们对西学的认识仅是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认知,停留在简单的器物层面,这一时期留学政策粗糙零乱,未能对留学生的选派作通盘筹划,未能调动各地在派遣学生出洋的积极性,这必然影响留学教育的发展。在对留学生的管理中过高的中文要求和严格的思想控制,与远赴他国研求学术的终极目标及派遣初衷实难相符,对于某些政策的明显失误未能从深层加以反思,致使最后回国留学生大多进入了洋务事业各部门,进入学术思想界的则为数甚少。总之这一时期制定的留学政策,尽管具有极强针对性,但不具有规范性、系统性。

清政府派遣留学是在西方列强侵略和西方文化冲击下起步的,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产物。留学政策的制定既受封建制度旧观念的影响,又受现实的社会环境的限制。在一个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阀混战的社会里,不可能有一个完善的留学政策,且会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失误。

声明 :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163.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